求真:你以为端午/阳/五节只是纪念屈原?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又名端阳节。为每年农历五月端五,即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什么时候都被归到端午的就不知道了,不像秦统一六国后有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明确记载。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其实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屈原本人自己也过端午节的。作为当代中国的法定节假日,是从2008年开始执行的。

端午最早源于女娲时期,女娲重修四时后,发现每年五月初五,阳气最盛,然,盛极则转衰,过了那天,便阴气渐生。阴气越盛,从那天起,五毒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开猖狂,于是,人们需要在五月五那天,做很多准备工作,用来防止后面的伤害。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要找到柳树上面当年生的嫩枝,折断,束成两把,根部相向,枝叶朝外,放置在出入必经之处,后来有了门户后,改插在门户之上,所有的门户上一个也不能落下。这天采下的柳枝制鬼驱邪能力更强,以防为其所害。
另外,从外面要采来艾叶,晒干备用,同时傍晚时拿一部分晒得半干的艾草,配着老(旧)的艾草,一起点出火星,四处熏看,以驱蚊虫。
同时,大家这一天要外出去采百草,谁采的草种类越多越好,其实是借用百草之气,用来对付后面可能要遇到的五毒之害。人们这天接触到阳气最旺的草越多,身上的衣服就越多这样的气息,后面穿着这样的衣服时,可减少伤害。
除了每家每户外,整个部族到后来的邦国,都要在这一天祭祀鬼神,以求保佑自己的族群或邦国不会受到五毒之害和邪魔侵袭。
于是被称为五月五祭。
这个风俗,传到周朝时,变成了一种可以相互间进行比赛的项目,由祭向节过渡。
后来,人们为了便利,便制做了香囊,也叫香包。这一天把一些药(干草沫)装进去,用来防虫害。这个时候,香包仍然及上面的事,都与屈原无关,只不过后世牵强附会太多。
有了香包后,斗百草的风俗一时间有些冷落,人们就在想,以前可了采百草,让全身都被百草之气影响,可以防五毒。现在只有身上带香囊了,其余地方并没有得到保护怎么办。
于是他们的在香囊上穿了五色彩绳,然后晚些时候再解下来,系于四肢之上,人们相信,这五彩绳,正好可以抵制五毒之害。
这时,在民间人们仍管这个节称为五月五。至于后面的说端午之个词,起源于荆越或楚国,更是附会之词,这个时候,屈原还没有出生。
后世说,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生活的地区,还有一本西晋民间书《荆楚岁时记》上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只能说明,当时,当地已盛行此风气。却无力证明端午节的起源地为荆楚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于提到端阳节为纪念屈原而设,更是后世的附会之词。
其实早在汉代,应劭便在《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此驱瘟病,除邪,止恶气。这一风俗,最早源于渭河流域。
数千年中,民间一般都以五月五来称呼端午节,而从不说“端午祭“这三个字。民间著作中最早出现端午这个词,源于晋代的《风土记》,原文为““仲夏端五。端者,初也”,“端”为开端和初始之意。古代“午”不仅与“五”同音,字也相通,因此,“端五”又称“端午”。后来,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端五,为了两个字不能相重,故将“端五”改为“端午”。 这个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
到现在,还有多少人,都觉得端午节只是纪念屈原,屈原不过对祖国对事业对生活绝望而跳江的千古一诗人,统治者利用这个节日来匡慰那些舍生爱国的人,好让他们继续舍身爱国,所以当代网络字典里的释义业已调整,其实端阳节按理是源于人们于大自然中阳盛则阴生,阴阳天气变化规律的理解,遵天道而应人德。

此其一,因来自上古神事,时间大概最久远,而作为今天的第一视点。

派⒈纪念屈原说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派⒉纪念伍子胥说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派3.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派4.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派5.夏至说--端午节的最早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德谦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来自夏至说。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表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中。而端午节风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活动,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此外,《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是夏至。

派6.纪念女诗人秋瑾

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派7.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派8.端午传说——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

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总纲:

战争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你觉得呢?

要看到这里,才算是重点来了,前面都瞎几把扯。

首先,端午节起源最早追溯到了春秋时期,本身两大功能:吴越民族祭祀水中蛟龙和当年的卫生防疫日。 第一个功能造就了当时彩绘纹身划船给蛟龙送粽子的习俗(和过年过节给当地黑老大送保护费一样),第二个功能就是用菖蒲草挂门上雄黄酒内服外敷(这条跟身体健康沾边)。。。然而。。。总不能是吃粽子划龙舟玩第一类祭祀内容,却说挂菖蒲喝雄黄酒的祝福语?传说中的 口嫌体正直?

其次 五月五日那天,自杀他杀而亡的太多了。著名的有战国后期屈原投江,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勒令自杀并将尸体投江,东汉曹娥妹子投江救父亲不幸溺亡,都在这天且在水中。所以这一天又被敬为忠、孝节日,各位祝福安康的。。。莫非是担心水资源遭受尸体污染引起瘟疫么?

其三,在我以前的文章里,提到了屈原的唐代宋代文人粉丝是如此之多,他们追星的程度大概比现代这些《离骚》《九歌》都没看过的要真切吧?然而粉丝苏轼在这一天的诗歌是——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唐王李隆基的诗歌是——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就连平日苦大仇深的杜甫的诗词是——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再看习俗,划龙舟high不high?high惨了,简直像现在啥子迷笛、草莓音乐节一样,谁祭祀先人会这样,同为祭祀的清明节有这么high的传统哇? 这都不叫快乐,啥叫快乐

最后,以上理论考证,不是我瞎掰的,远一点的1943年闻一多先生曾经考据过端午的来历,近一点的今年新华网给出过端午节的"真相",都是网上一查可得可以自己搜索。 最后总结:说端午节快乐(祭祀龙舟粽子向),端午节安康(卫生防疫向),端午节缅怀纪念(崇忠崇孝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向)都是可以的完全没问题,跟清明节(悼念先人)同时又是寒食节(踏青玩耍)一样毫无问题。。。然而若有半吊子文盲获得了一鳞半爪的零碎知识就来强迫症似的指点东西告诉你只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那就只有一个字——不是坏就是蠢,得电!

所以呢,就跟对方信佛,你回一句"啊弥陀佛",对方信教,你回一句"无量寿福"都是极好的。看到端午节朋友圈晒龙舟粽子的说一句"快乐",晒菖蒲雄黄的道一句"安康",晒屈原伍子胥曹娥的问一声"共勉"都是极好的。。。至于非要强玩混搭风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朋友圈是个好东西,有时候能当智商测试器过滤脑残用

 

千万万不要关注我,我不帅不美又没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万道一,Wonder One » 求真:你以为端午/阳/五节只是纪念屈原?
莫要搞事情哦
你喜欢的人刚好也未喜欢你
张学友刘德华邓紫琪已关注
赞(0) 打赏

赏点小费吧客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