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新
文|《财经》记者 邹碧颖 实习记者 彭永强
编辑|王延春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享年91岁。
上午11点半,袁隆平的保健医生曾向记者表示,“袁老正在医院治疗”。据其透露,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并于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外界普遍猜测,这是引发其健康恶化的重要原因。
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被证实后,人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用“天堂也需要粮食了”来悼念他。
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去年11月,袁隆平团队的稻谷亩产突破了1500公斤大关。彼时,袁隆平还曾表示,“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院士的一个梦。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回顾袁隆平的一生,荣誉等身。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发明特等奖、世界粮食奖等 20 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一颗行星曾以他的名字进行命名。两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签署主席令,授予他“共和国勋章” 。
但种种褒扬之外,袁隆平最关心的是,“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超过九十亿亩,让中国的水稻增产六千多亿公斤。正是因为袁隆平,十几亿人避免了挨饿的经历;正是因为袁隆平,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让国人依靠超级杂交水稻,挡住了转基因粮食对中国的冲击。
从红薯嫁接到杂交水稻
与农业结缘,是冥冥之中的选择。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6岁那年,随长辈在汉口一家果园游玩时,袁隆平对田地、果实产生了浓厚兴趣。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父亲本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选择了进入重庆北碚夏贝相辉农学院学习。
23岁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平日也在田野里试验红薯的嫁接技术。不过,按照当时苏联专家的无性杂交和环境影响理论,进展寥寥。
2017年10月15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进行现场测产。该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3吨。图/中新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粮食匮乏、食不果腹,困扰着每个家庭。饿死人的景象让袁隆平多年后都难以忘怀。彼时,袁隆平在学校早稻品种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籽粒多达230粒。按常理推算,如果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能实现上千斤。播种了下去,但第二年的收成并不理想。
1962年暑假,袁隆平自费来到北京,向中国农科院的遗传学专家请教,并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得知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没有突破。于是,他决定放弃当时正在研究的“月光花红薯”,自此便推开了水稻杂交的大门。
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国内外学界引发轰动,正式走入了杂交水稻的专业研究领域。他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方案,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
文革动荡的岁月里,袁隆平的理论曾一度被视为反动学说。不过,国家科委的一封公函,及时责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其研究,袁隆平的试验得以继续。
杂交稻的试验并非一番风顺,直到1973年,袁隆平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三年后,该成果在全国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的全国平均亩产达到350斤左右。
杂交水稻“三系法”育种技术成功后,中国很快在上世纪80年代开启了“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由袁隆平领衔。然而,起初,一场异常低温导致育种大面积失败。袁隆平和工作人员顶住压力,最终让“两系法”起死回生。
1995年,中国历经9年研发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突破性进展,较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地增产50至1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终于可以实现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
从超级杂交稻到海水稻
1996年,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又开始了新征程。
此前,日本已经在1981年率先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国际水稻研究所也于1989年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均旨在大幅提高水稻产量。但这一直是项世界级难题。
经过袁隆平及其团队攻关研究,中国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实现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
2020年9月,专家对第二代“超优千号”进行测产,最终结果为亩产1134.6公斤,实现连续4年平均亩产超过1100公斤。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2020年11月,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再次结出硕果,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在湖南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
双季亩产超过一千五百公斤,这在几十年前绝对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梦。
当时,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还提出两个短期“小目标”: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此外,还要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实际上,由于中国耕地面积有限,近年来,水稻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到目前仅四分之一左右。然而,中国的稻谷产量却常年稳定在4000亿斤近左右。
2020年,尽管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与南方洪涝灾害,中国的稻谷单产仍然达到了每亩470公斤,稻谷总产量4237亿斤,同比增长了45亿斤。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稻谷的进口逐年增长,2020年稻谷进口量为2.73万吨,出口量为2.3万吨,自给仍然有部分缺口。
去年,袁隆平等在《中国纪检监察》上撰文称: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但是,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这些年来,袁隆平还十分关注盐碱地、海边滩涂地区的海水稻种植研究。
他算过一笔账: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实现产出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1亿人。
2017年,袁隆平领衔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将全国示范种植海水稻面积扩展至10万亩,实现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今年1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宣布,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
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似乎离袁隆平曾经做过的“水稻高产梦”不远了。
在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袁隆平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说过的一些话,或许可以留给大家:
1、我一个体会,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只要坚持下去,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2、不要害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我不怕失败。
3、我这个人,思想比较解放,比较自由,考虑问题的时候看书。看书呢,一边看,当场汲取他们的经验,一方面还要打问号,这很重要,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根据实践,提出问题在那里。
4、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5、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6、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7、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照片,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8、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用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就得用,不该用就不用。
9、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