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鹏宇
说起我的#回乡见闻# ,估计跟大多数北漂有所不同——从1999年那次从北京回重庆过春节的独特经历之后,我就暗暗计划,如果有可能尽量不要再次体验春运这个旅途。
1
那时候我还在北京读书,还没有正式工作。那也是我远离家人的第一年,所以还没到春节就盼望着回家。
春运四川方向火车票可想而知的一票难求,我们是提前一个多月通过学校订的票。那时候的老式火车票还是一张又小又厚的硬纸片,拿在手里看着那个熟悉目的地,格外的期待。
终于盼到了回家那一天。那时候的火车还是绿皮车,就是图1这种,我们买的是有座位的坐票,没想到上车后的人依然非常多。
当年的绿皮车,示意图
那时候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绿皮火车的拥挤,车厢里常常水泄不通,三个人的位子有可能会挤上4个人甚至5个人,两个人的位置至少坐三个人,过道更是连侧一个身子都难以做到。很多人一上车就问有座位的人到哪里下,时刻准备“接班”……
因为人实在太多,连座位底下都躺了很多人。如果你要上厕所,那简直要做好十足的心理建设——过道里挤满了人不说,连厕所里面都挤满了人,而等你再挤回来的时候,有可能你的位子已经被别人坐了。
(很多年以前的绿皮车,示意图)
当然那个时候“座霸”似乎并不多,大家尚能互相体谅出门在外的难处。
而最大的不同就是行车时间,那个时候北京到重庆即使是特快列车,也要至少开行将近29个小时,至于环境整洁空气清新,那都是非分之想。
2
终于回到了家,过完了寒假,再重返北京的时候却发现难度甚至比从北京回重庆的时候还要大——大约从大年初三初四开始,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就挤满了人,全都是从川渝等地出发去北上广深的客流。
而那时候能买到一张重庆到北京的火车票一是要靠关系,二是要靠运气。
即便这样,那次返程我也遇上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我拿着回学校的行李,但因为想上车的人太多,我甚至差点挤不上车,最后还是站台值班的乘务员实在看不过去,把我拼命往车里推,才让车门在我身后砰地关上。
好不容易上了车,我才发现我被相片一样贴在了车门处,根本无法到达我的座位——
(用一张地铁图做示意,当年的春运给人的感觉就是拥挤)
从上车开始我努力了足足三个小时始终寸步难行,最后只得放弃,把行李放在脚下,贴着车门坐在行李上昏昏欲睡。
那次我从重庆出发就一直困在车门处,直到十几个小时后过了郑州,我才终于离开了车门。找到自己的座位时,火车已经开过了石家庄。
当我蓬头垢面狼狈之极地到达北京西站时,来接我的同学一看我就问你怎么成这样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我那件新买的棉服已经被挤得撕了一条大口子,已经彻底报销了。
把衣服都给挤烂了,大概是我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春运,满眼望去只有人、拥挤、污浊的空气和各种不便。
当时我就告诉自己,如果有可能,不要再受这种罪了。
3
2000年我毕业留京,父母问我回不回重庆过年。我想起去年的惨状,心有余悸。然后下意识地问他们愿不愿意到北京来过年。
父母完全没想到我会有这样的计划,在他们眼里春节就是在家里跟家人在一起,但经不住我的三番五次劝说,他们最后还是同意了。
那时候还没有后来的“反向过节”这个概念,但是这样做的好处是节前从重庆来北京、节后从北京返回重庆的车票真的很好买,几乎随到随有。
那个春节,我和父母在北京过的开心愉快,轻松自在。我带着父母去了故宫,天坛,北海。冬天的北京没有那么多的游客,这些地方都非常空旷寂寥,反而显出了和平常不一样的韵味。
那是母亲第一次来北京,跟我说:“我以为北京会很冷,没想到北京的冬天这么好过,如果重庆也有暖气该多好,就不会生冻疮了。”
是的,我至今仍能想起年少时一觉醒来,被窝里十分温暖,起床的时候伸手一摸,被面却已经发潮的感觉。
那次之后我跟父母家人约定,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尽量到北京来过年。
有了一次体验之后,父母对这个事情也没有那么抗拒了。
4
从2000年至今的19年中,我大概只有两三个春节是回老家过的,其他的时间都是把父母家人接到北京来。
南方人一到北京最大的新奇就是暖气——在他们印象当中,北京是一个“苦寒之地”,冬天特别寒冷,但没想到暖气改变了世界,他们完全想象不出在北京冬天屋里可以穿着短袖,有些时候暖气太足的时候还必须得开窗户。
我妹夫第一次来北京过年的时候对印象最深的就是暖气,用他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生活”。
2008年那次我们全家还去王府井中国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那时候还没有下一代。
(前排是我父母,后排是我、我妹和妹夫)
另一个新奇之处就是冬天的空城。北京也是一座移民城市,像我这样外地留下来扎根的人其实很多。每到过节就会离开北京返回全国各地,在这个时候北京这座城市就会和其他时候显得很不一样,非常清静,街道很宽,车也少了,人也很少。
很多人说,这个时候的北京才是它的本来面目。
而从初五初六开始,返京的人又开始多了,大家又开始重复一年的奔忙,北京这座城市也逐渐恢复以往的拥挤。
5
2014年那次春节,家里已经多了两个小朋友,那张全家福之后一年第3个孩子出生——
2014年的全家福,右一是我外甥
时光一晃,已经快20年过去了。
这些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国家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当年让我望而却步的绿皮车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朋友给我发来的高铁春运时的照片,也再不像我们当年那样拥挤不堪了。
动车高铁已经彻底取代了绿皮车
坐飞机出行也已经司空见惯,我们甚至不止一次选择了春节出国旅行,比如去年我们全家就去了一趟新加坡,还有一年我们选择了去泰国和欧洲,在异国他乡体味的春节气息,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2018年春节我们在新加坡过年
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有家人在一起。
今年的春节我们又选择了反向过年,我早早的把母亲接到了北京,而妹妹和妹夫则带着孩子在春节前来到了京城。
这次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小孩子的成长——我和我妹两家三个男孩闹起来的动静绝对能撼天动地,而每当我们不喜欢孩子太闹时,母亲就会说你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
小时候那个对我和我妹严格到极点的母亲,现在成了孙子外孙们最大的保护伞,我们却转眼间从孩子变成了中年人。
而父亲已经在2016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在返乡过年的这些年当中,我们曾经尝试过出去到饭店里吃年夜饭,但总觉得差点意思,所以后来还是自己做。
今年的年夜饭主要是母亲安排张罗的,是的,绝大多数都是肉菜,非常横——这是母亲那辈人的习惯,他们是过过苦日子的一代人,每到逢年过节,总是希望做很多的肉菜。
2019年夜饭。母亲过过苦日子,觉得没有肉菜就不是过年
而我们早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再过几年,等这三个小朋友长大之后,他们的人生和未来的选择和我们这一代可能又会不同,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又会在哪里过年,如何继承年味。
但不管你是在家乡过年还是反向过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过年的气息就不会减少。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